|
本書以全球文物藏品中的中國面孔為載體,講述中華文明跨越萬年的精神圖譜,致力于讓讀者通過“小面孔”讀懂“大文明”。書中精選50件最具代表性的能展現“中國面孔”的文物,從20萬年前的“北京人”面孔到青銅時代的沉思者,從秦漢的戍邊將士到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與海上和平的守護者,通過高清影像與嚴謹考據,揭示文物背后中華民族的情感、智慧與價值觀。
我們為何會長著中國面孔?我們為何成為我們?這看似一個簡單問題,其實是古老中國產生的一個哲學話題。
作為一名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化遺產工作者,我總是喜歡帶著復雜的話題在天安門廣場走一走。2025年5月,一個普通的日子,我觀看了一次升旗儀式。當國歌響起,一張張面孔,一雙雙眼睛,靜靜地凝望國旗升起,定格到旗桿頂端,隨之一片歡呼。那一刻,一抹中國紅映照了一顆顆熾熱的中國心。
望著一張張可愛的中國面孔,我想起泰戈爾的一句話,“天空沒有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中國面孔為何會匯聚在國旗下?從社會學層面看,這是集體儀式與國家認同的建構。從心理學層面看,這是情感共鳴與歸屬感的滿足。其實,就個體而言,大家的感受是千差萬別的。但有一條是一致的,就是尋找心底的精神慰藉,這也是尋找文化意義上的“中”,即“根與魂”。
國旗桿就在北京中軸線上,中國人有擇“中”的傳統。甲骨文里,“中”和“旗”似是同一個字。因為擇“中”,便有了“宅茲中國”。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有四千二百余年在大中原的長安和洛陽一帶“擇中建都”,后來隨著經濟中心東移,金人認為“燕京乃天地之中”,便在北京“擇中建都”,此后元明清也定都北京?!爸小背蔀椤皷|西南北”甚至“天地”多個方位“合和”的通道,最后聚集成一個點或一個核心?!爸小睘橹袊婵状蛏狭恕叭A夏”的底色。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北緯貞獣r代關切,精心選擇文物里能呈現中華文明標識的中國面孔,用物證說話,著力講好中華民族故事。
關于中國面孔的選擇,基于幾個方面考慮。一是時間上,涉及中華民族的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二是內容上,呈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張揚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是形象上,文物上呈現的面孔表情有平淡、歡喜、幽默、憤怒、悲傷,也有自信、勤勞、勇敢、智慧、堅韌,既“可信、可愛、可敬”,又“真實、立體、全面”。四是物證上,這些文物來源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涉及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壁畫、石刻、雕塑、書畫等珍貴文物。
不妨列舉一例。如今,“快遞小哥”幾乎與我們天天謀面??赡阒绬幔抗糯灿小翱爝f小哥”。1973年,在“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甘肅省嘉峪關新城魏晉墓葬群出土了“驛使圖”的壁畫磚。依據這件文物出土地——嘉峪關附近推測,壁畫上馬行進的方向是由西向東,應是從河西走廊往東到長安。馬的四蹄騰空,馬尾飄揚,而信使卻穩穩地坐在馬背上,看得出信使的業務非常熟練。細心人會發現,這個“快遞小哥”的臉上并沒有畫嘴巴。這是為什么呢?有學者推測,不畫嘴巴恰恰是古人故意為之,他們是想表達古代郵政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這個“快遞小哥”不僅揭示了古代郵政制度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交通運輸的發展。自張騫出使西域,從蔥嶺、天山、昆侖山到祁連山一線,多條絲綢之路古道在敦煌交匯。這副面孔再現了離現在一千六百多年前中國郵政的情形,也被認為是中國發現最早的古代郵政的形象資料。1982年,“驛使圖”上了紀念郵票,成為中國郵政悠久歷史的見證。
中國天問一號登陸火星后,發回來的照片上地球是一片蔚藍。這個蔚藍色星球在銀河系旋轉著進入了人類的21世紀。在亞歐大陸東部,由黃河文化帶、長江文化帶、珠江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構成的五大文化帶上,五千多年的歲月將中國面孔雕刻得豐富多彩、充滿個性。然而,五千多年的歲月又將中國面孔深刻地文化格式化,讓我們擁有了共同家園“中國”,擁有了共同身份“中華民族”,擁有了共同名字“中國人”,擁有了共同夢想“中國夢”。
中國面孔綿延發展五千多年,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理由。一如現代AI對古老《詩經》的回應:東方既容,其儀煌煌;東方既容,其華灼灼;東方既容,其氣昂昂。
(原載《北京日報》,作者為翁淮南)
編輯:但堂丹
劉斌是良渚古城的發現者、發掘主持人,崔勇則是中國第一代水下考古隊員、南海I號考古發掘領隊……這10位學者將考古報告中的地...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于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作者:楊共樂(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張明(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人類文明...
繪畫藝術,不僅是以線條、色彩、構圖等藝術手法,表達畫家情感的藝術創作,亦是反映文明進程的重要載體。
這是一本田野考察片段的記錄,帶你回到傳統的春種、夏耕、秋收、冬藏,從中重拾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激發傳統造物在民眾生活...
特別是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充分吸收其中...
(作者:蔣樂平,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跨湖橋文化和上山文化主要發現者、發掘者).
內容提要: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提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
大會主題為“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當日在上海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