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朝的開國元勛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杰。他在輔佐劉邦奪取天下后,毅然放棄高官厚祿隱居江湖。千百年來,張良究竟隱居何地,各種傳說不一,其中有隱居通城張師山之說。
張師山位于通城縣最南端的馬港鎮,古稱“白云山”、“天竺山”,海撥680米。
史載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殺戮和西漢皇室的明爭暗斗中,張良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后來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 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自請告退,慕其師黃石公隱居地相思山,在緊鄰的白云山上隱居,修道養生,當地老百姓后來就稱此山為張師山。
至今,張師山上還留有不少與張良有關的景點地名。山上有一座古廟,據說最初為張良結庵修道處,廟中有一古聯:“相耶,將耶,千古利名成幻影;師也,友也,共邀風月話神仙。”傳張良離開朝庭后,劉邦曾親率白旗、黃旗兩支兵馬來此地迎請張良還朝,黃旗、白旗兩支兵馬駐扎于當地,故在此地留下了黃旗坳、白旗坳兩處地名。劉邦來到張師山后,張良從山頂修行的庵中走出避而不見,劉邦遂在空庵悵然題詩一首:“孤王命駕到深山,未見軍師只見庵。日映桃花侵眼赤,風吹竹葉透襟寒。金爐煉藥灰猶暖,玉案題詩墨未干。書畫琴棋依舊在,子房何處寄身安。”張師山山腰有一寬大石窟,劉邦一行尋到此洞,看到張良在此閉目靜養,條件簡陋艱苦,便勸他返朝,且以金銀相贈。張良說出家人要此物何用,此間到處都是金銀,說著隨手在山洞壁上掰下一石,便是金燦燦的金子,說完便飛升而去,眾皆愕然。此洞現入內仍四壁鎏金,耀眼奪目,民間稱它金窟。
張良在張師山隱居期間,在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修建了“良山道觀”,創辦了“伐桂書院”,講術傳道。伐桂書院遺址猶在,古石碑仍存。黃袍山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郁林)
編輯:Administrator
嘉魚陸口附近的界石山上有座廟,人稱吳主廟。廟里供的雖是吳主孫權,它的來歷卻和陸遜很有關系。 當年陸遜才二十多歲...
咸寧溫泉有座山,名曰潛山,說起這潛山,還有一段故事哩。 傳說在宋朝時,溫泉馮狀元的小姐招親,她繡了一面有九個人...
從通山縣城到九宮山,中間有一座山嶺,叫望闖嶺。說起望闖嶺還有一段故事哩。 傳說闖王起事以后,就有一句民謠:“迎闖...
何婆橋為今通城縣馬港鎮政府所在地。相傳,此地有一員外,家資巨富,雖年逾花甲,但膝下無子,僅有一女兒,自然視若掌上明珠...
通城縣石南鎮排合村有個叫牌樓沖的屋場,說起來倒有一段傳奇的來歷哩。這牌樓沖有一姓吳名昌祚的人,此人善醫術,鄉里誰人染...
寶鏡洞位于通城縣黃龍山寶鏡村,是黃龍山著名風景點。相傳玉帝之女慕黃龍山道教七十二洞天之名來游,至寶鏡洞時,坐下小憩。...
天岳關位于通城縣黃龍山小坳要隘,南通湖南平江,北通湖北通城,為古鄂州最南端的邊防要塞,亦為近代兵家重地。天岳關之名因...
通城縣黃龍鄉盤石村有個叫摸劍嶺的地方,為縣城去黃龍山的必經之地。相傳呂洞賓上黃龍山訪葛洪至此天黑,便蹲在一山崗石上出...
通城縣藥姑林場轄地有一個原名楠竹溝的地方。由于林深地險,當年被辟為紅軍醫院。有醫護人員10余人,長年傷病員70余人。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