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漆兵 趙忠志 通訊員 李星
▲筆峰塔
“筆花璀璨耀文昌,峰入蟾宮折桂香。”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必定有一處風水景觀地標。咸安的筆峰塔,巍然挺立在淦河邊,一百余年來與這座古城共命運同呼吸。昨日,記者來到位于咸安區向陽湖鎮的筆峰塔,了解這座風水寶塔的前世今生。
▲休憩亭
[崇學術振文風,捐資修塔]
筆峰塔是我市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造型最經典、最具人文特色的石塔,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成至今已有180余年。
據史料記載,咸寧屬鄂南要沖,嚴家嘴則是咸寧的門戶,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周瑜為抗擊曹操大軍南下,屯兵十萬于咸寧甘棠軍山一帶,準備進行赤壁大戰。作為后方的咸寧,是這場戰爭的重要后勤補給基地,進出咸寧的船只更多。魯肅下令在嚴家嘴山上建造了一個木制的燈塔(寶塔)作為航標,這就是原始的筆峰塔。
當時的寶塔,沒有堅固的石頭身體,是木質結構,起初是作為定位導航,后來逐漸成為尚學的象征。
自從有了寶塔,咸寧自唐朝、宋朝到明朝,百姓安居樂業,人丁興旺,文脈興盛,文化名人層出不窮。唐代有北海太守、著名書法家李邕,宋代有參知政事(副宰相)馮京、宋朝諫大夫陳求道,明代有名進士孟養浩、才女錢梅窗和才子周家慶等。淦河流域,曾出現過“一里三進士,十里百秀才”的景象。清朝道光(1838年)年間,時任知縣夏廷樾來到咸寧,得知寶塔有庇佑咸寧百姓之說,為保住寶塔風水,從民間捐資重修該塔,將塔建成形如朝天高舉的筆峰,寓意取崇學術、振文風、重人才。
該塔為七層八角石塔,高28米,底邊周長17.6米,門頂置橫匾刻“直達蟾宮”四字;塔中實以圓柱,塔底層北側臨門鑿石為龕,龕頂外飾雙龍戲珠,右飾丹鳳朝陽,左飾吉祥如意;塔原每層飛檐角下懸銅質風鈴8個,總計56個,每個約重2.5公斤,風吹鈴響,悠揚悅耳,數里之外可聞。
清同治年間,該塔更名為筆峰塔。一直以來,筆峰塔是咸安百姓眼中的“精神家園”,是鄉關標志。
▲捐資墻
[壘石塔登月宮,攀折桂花]
筆峰塔在當地也流傳著一個跟吳剛有關的神話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咸寧西河村住著一個叫吳剛的年輕人。他從小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每天上山砍柴,靠賣柴度日。
有一年,西河沿岸一帶的人得了眼疾和肺熱。吳剛的母親也染上了這種病。吳剛是個孝子,到處求醫挖藥,可是母親的病情一點也不見好轉。
一天,太乙真人被吳剛的孝心感動,便告訴他:要想治好母親的病,只能喝月宮的桂花湯。吳剛聽了很高興,可是一個凡人怎樣才能登上月宮摘桂花?太乙真人說:“想喝桂花湯,造塔上月亮,蟾宮摘桂時,風凰來幫忙。”
吳剛得仙人點化,每日上鐘臺山采石頭,背到西河邊上終于壘了七層石塔。當最后一塊石頭壘上塔頂時,寶塔旁邊的風凰山化作一只鳳凰展翅將吳剛送進了月宮。
嫦娥得知吳剛的來意后,一揮長袖把桂花灑向人間。吳剛想把桂花樹移種到人間,便拿出斧頭想砍一枝,天蓬元帥路過月宮,見有凡人私闖天庭,大吼一聲。吳剛嚇了一跳,手上的斧頭和剛砍下的桂枝一起落下凡間。
吳剛落下的斧頭把地面砸了一個大坑,后來積水成湖,當地村民叫它斧頭湖。折斷的桂枝落在掛榜山生根發芽,從此人間有了桂花。西河從掛榜山發源,桂花香遍了河水,兩岸的老百姓喝了西河水,從此身強力壯。后來一個文人在金字左邊加了三點水,金河就成淦河了。他還在石塔上書寫了“直達蟾宮”四個字。
攀折月宮桂花,在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人們將科舉應試得中者稱為“蟾宮折桂”。于是,這個美麗傳說給筆峰塔打上了讀書人尚學的風水印記,給后人無限遐想。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赤壁旅游委召開旅游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培訓會
下一篇:
咸安最美的風景:一半神話,一半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