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柱
在通山縣南林橋鎮石門小學,朱樂樂從教8年來,以“溫暖靈魂”為初心,用愛與智慧為孩子們筑起成長的港灣,贏得了廣泛贊譽。
“春風化雨”:暖撫心靈創傷
農村留守學生因長期缺乏父母陪伴,往往敏感自卑、生活自理能力弱。朱樂樂深知,唯有以母親般的關懷填補情感空缺,才能讓孩子們重拾信心。
談起大坪小學的留守學生王開開(化名),全校所有老師都畏懼三分。王開開的父母離異,從小由爺爺奶奶撫養。家庭的“放養”,讓小王養成了桀驁不馴、目無尊長的行事風格。
2022年下半年,當時還在大坪小學的朱樂樂被分到了王開開所在班級,擔任班主任。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朱樂樂決定讓王開開當副班長,負責班級的上課紀律。同時,為了培養王開開的耐心,朱樂樂在學校的空地上開辟了一小塊菜地,讓他擔任管理員。
此外,她堅持每月上門開展溫情家訪。久而久之,小王的集體榮譽感逐漸增強,自我約束力也逐漸提高。一個學期下來,王開開變成了懂責任、知禮節的向善少年。
“調皮的留守學生只是用出格的表現來偽裝脆弱的心理,目的只是引發關注……”從教8年來,像王開開這樣的案例,朱樂樂接觸了不少,她始終用愛心和耐心去撫平孩子們內心的創傷。
“燈塔領航”:照亮求知征途
從教以來,朱樂樂始終堅信:“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夠用心的老師。”
2022年,朱樂樂班里有一個特殊的學生晨晨(化名)。晨晨患有小兒麻痹癥,有時生活不能自理。面對這么一個特殊的學生,朱樂樂并沒有放棄他。每天在校門口等晨晨,親自背著他上課堂;放學后,單獨“開小灶”,再簡單的題,不厭其煩地講很多遍,直到晨晨聽懂為止……長期的關心,讓晨晨變得開朗且自信,學習也慢慢跟了上來,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改善。
“山村的孩子學習理解能力、知識接受能力相對較差,這更考驗教師的管理智慧和教學方法……”朱樂樂堅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朱樂樂耐心地幫助他們查漏補缺,鞏固基礎知識;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她則引導他們拓展思維,提高學習能力。日復一日的堅持,孩子們作業本上的紅勾越來越多,成績報告單上的數字不斷攀升。更珍貴的是,那曾經低垂的小腦袋,如今都自信地昂起,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
“園丁護苗”:助力身心成長
“要讓孩子們養成講衛生、講文明、懂禮儀的好習慣……”針對鄉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管教缺位、成長缺愛”的痛點,走上管理崗位后,朱樂樂更加注重學生們的身心健康教育。
2024年9月,朱樂樂被委派擔任石門小學的校長。一上任,她就推出了“夸夸卡”“心愿卡”“生活課堂”等措施,在開展心理鼓勵教育的同時,著重培養孩子們互助互愛、生活自理的能力。
一天上午,朱樂樂在巡視班級時,發現五年級的小童(化名)臉色慘白。她立馬背起小童前往村醫務室,得知是因長久沒吃飯引發低血糖。原來,小童的父親突然離世,巨大的變故讓小童無法接受,一連幾天吃不下飯。為了讓小童重新振作起來,朱樂樂和他的班主任,連續幾天都去小童家家訪,輔導作業的同時,不斷進行心理輔導,鼓勵小童放下心結,重新振作。
針對留守學生生活技能薄弱的問題,朱樂樂還開設了“周末生活課”,教孩子們洗衣、做飯、整理房間。她還發起“今天我當家”活動,讓學生輪流管理班級事務,培養責任感。學生小芳在日記中寫道:“朱老師教會我煎雞蛋,現在我能給生病的奶奶做飯了。”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用愛澆灌教育之花 ——記通山縣湄港學校教師鄒穎
下一篇:
師心筑基石 仁心育俊才 ——記赤壁市實驗小學車站校區教師王文靜
每年給祖輩上墳我都會給他們也插上一把紙傘,因為打我記事起,他倆的曠世之愛常常讓我想起梁山伯和祝英臺……這位爺爺是個下...
王艷(溫泉)在我的人生中,有一些人和事不時撥動我心弦、叩問我靈魂、溫暖我心懷。我一歲半時,村里民生哥家生女兒,他家里很...
周瑞云(赤壁)人生在世,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傳說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灶火,被作為...
喬語(嘉魚)我是一個沒有奶奶的人,因為父親未及成年,奶奶就過世了。即便這樣,奶奶為父親親手做的棉襖愣是讓父親從兒時穿至...
一個晚上,爺爺開完會走到祠堂門口遇見奶奶,奶奶看見爺爺腳上穿著一雙破爛不堪已經變形的草鞋,馬上跑回家拿了兩雙新草鞋給...
如果不是因為疫情造成的特殊電影市場環境,很難想象兩部完成于不同年份、不同背景和不同風格的兒童題材電影《矮婆》《不期而...
奶奶,祝愿您在天堂無病無痛無災難,生活快樂富足安康!
1980年在奶奶的托咐下,奶奶娘家人給幺叔牽了紅線,知根知底幺嬸才同意了這門親事。親情,這根血液的紐帶恒古不變!
1980年在奶奶的托付下,奶奶娘家人給幺叔牽了紅線,知根知底幺嬸才同意了這門親事。親情,這根血液的紐帶亙古不變!
柯于明奶奶的墳塋四周藤蔓羅布,青草萋萋,最多最盛的是一種開著小白花的草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