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支付普及,青少年接觸“錢”的場景越來越多——從春節壓歲錢到日常零花錢,從線上購物到游戲充值,若缺乏金融常識,很容易掉入消費或詐騙陷阱。這份指南幫你認清風險、學會管錢,守護好自己的“小金庫”。
一、青少年常踩的“金融坑”
1.“免費”消費陷阱:網上彈窗的“免費領文具”“0元抽手辦”,或直播間“1元秒殺”,往往要求先填手機號、家庭住址,甚至讓你用家長手機“驗證”,實則是套取隱私,或誘導后續高額消費、自動扣費。
2.游戲/追星“氪金”坑:為“解鎖”游戲皮膚、給偶像“打榜投票”,輕信“充值10元返100元”“組團刷禮物得簽名”,結果充錢后被拉黑;或誤點“自動續費”,每月被扣費卻不知情。
3.“幫賺錢”刷單騙局:看到“學生刷1單賺20元”,先讓你用零花錢小額試單并返傭,等你投入更多錢“沖量”,卻以“任務沒完成”“賬戶凍結”為由不返錢,甚至讓你交“解凍費”。
4.盲目攀比亂消費:看到同學買新款球鞋、網紅玩具,不顧自己零花錢多少,偷偷用家長手機轉賬購買;或跟風“拆盲盒”,花幾百元卻只抽到不值錢的小物件,造成浪費。
二、青少年必備金融小知識
1.分清“需要”和“想要”:買東西前先想——這是生活必需的(如文具、參考書),還是只是一時喜歡(如限量玩具、新奇零食)?優先滿足“需要”,“想要”的可以列入“愿望清單”,攢夠錢再買。
2.學會看“消費明細”:用家長手機支付后,主動看賬單(如微信/支付寶“賬單”頁面),了解每筆錢花在哪;若發現陌生扣費,及時告訴家長,檢查是否誤開“自動續費”。
3.不碰“陌生錢”和“高回報”:陌生人說“幫我轉賬,給你50元好處”,或“投100元下周變200元”,一定拒絕——天上不會掉餡餅,高回報背后大多是騙局。
4.管好“隱私信息”:身份證號、家長銀行卡號、支付密碼、短信驗證碼,絕不告訴陌生人,也不填在不明網站或APP里,避免賬戶被盜刷。
三、家長守護孩子“錢袋子”的3個辦法
1.給孩子“零花錢管理工具”:用兒童銀行卡或親子支付功能(如微信“親屬卡”),設定每月零花錢額度和消費范圍(如只能買文具、不能充值游戲),讓孩子有“花錢自主權”的同時,避免亂消費。
2.和孩子聊“錢的話題”:逛超市時讓孩子算“買1包薯片和1本練習本,哪個更值”,春節后教孩子給壓歲錢分類(如50%存起來、30%買需要的東西、20%自由支配),培養理財意識。
3.做好支付“安全設置”:手機開啟“指紋/面容支付”,關閉免密支付;定期檢查親子支付賬單,若發現異常消費(如大額游戲充值),及時聯系平臺退款并教育孩子。
金融安全不是“長大再學”的事,從管好每一筆零花錢開始,學會理性消費、識別風險,才能讓“小金庫”越存越穩!
編輯:泰康人壽
上一篇:
【泰康人壽】金融教育宣傳周 | 以案說險:警惕金融詐騙,守護財產安全
下一篇:
【泰康人壽】金融教育宣傳周 | 泰康人壽咸寧中支赤壁支公司金融教育宣傳走進大橋社區開展“保障金融權益 助力美好生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