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馬麗婭?通訊員?黎萍?攝影?雷宇
掌上咸寧報道?
?菜畦如綠毯舒展,玉米挺拔似青紗帳,豇豆在藤蔓間垂掛如碧玉珠簾……6月25日,記者走進崇陽縣港口鄉石嶺村的拾綠農業基地時,處處充滿著蓬勃生機。
而賦予這片土地無限生機的核心人物,正是今年38歲、土生土長的石嶺村人吳理平,這位曾因貧輟學、輾轉都市十余載的游子,在2012年帶著全部積蓄與一腔赤誠,回到了生養他的土地。
面對親人“偏要回家當沒出息的農民”的不解,他躬身大地,在質疑聲中播下了綠色有機蔬菜的種子,更成立了首綠鮮合作社,為日后夢想長成參天大樹扎下深根。
游子歸鄉
沃野初現“青春四子”
“港口鄉位于幕阜山綠色產業帶上,區域優勢明顯,加上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回鄉創業是明智的選擇。”記者見到吳理平時,他的言語中盡顯自豪。
他告訴記者,自己因家庭經濟困難,初中畢業后便到北京、杭州等地打工。2012年回鄉過年時,看到父母佝僂著身體在田間勞作,于是便萌生了回家幫父母種田的想法。
起初,他從自己的3畝地起步,后來,干脆用打工掙的錢和貸款筑起了18座鋼架大棚,種植綠色有機蔬菜。同時,他還成立了首綠鮮合作社,帶動石嶺村群眾參與科學種植,實現了農超對接。
創業初成,土地的魅力開始召喚更多年輕的身影。2017年,石嶺村迎來一場溫暖的“鳳還巢”:寧夏大學畢業的汪小會、華中農業大學畢業的程銳鋒、物流行家程志軍,三位年輕人循著吳理平的足跡歸來。“青春四子”的聚合,讓拾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
四人各展其長:吳理平以合作社經驗掌舵全局;汪小會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功底,將基地規劃成實用與美感兼具的田園畫卷;程銳鋒以植保專長構筑起綠色防線;程志軍則憑借物流經驗,為公司打通了線上線下的廣闊銷路。他們以200畝土地為畫布,施用農家有機肥,創新運用防蟲網、黃板與燈光誘捕等生態防蟲術,讓千噸綠色果蔬從石嶺走向遠方,更點亮了130位鄉親的就業希望。
堅守陣地
智慧輪作點土成金
風雨猝然而至。當投入高昂、收成難測的困境襲來,伙伴們黯然退場,只剩吳理平獨守陣地。“所有的汗水都浸在這里。”資金壓力下的分離帶來摩擦陣痛,吳理平內心一陣酸楚。
而真正的淬煉在2020年2月——崇陽縣農業農村局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的蔬菜短缺,號召種植大戶搶種速生葉菜。吳理平得知后,毅然決定復墾主基地50畝正值采收期的白菜苔(已投入8萬元),盡管村民勸阻“當前菜價好、毀掉可惜”,他仍堅持“市場保供更重要”。
隨后,他將未毀的菜苔捐贈給鄉衛生院后,用旋耕機平整土地,2月9日起分批播種莧菜、竹葉菜等速生品種,首批十幾天后就上市。
單打獨斗的吳理平痛定思痛,他開始改變以往的種植模式,不再固守單一蔬菜,而是讓土地四季生金——春夏瓜菜青翠欲滴,秋冬草莓紅艷如火,火龍果枝蔓攀援成景,最驚艷的是冬日黑土上綻開的羊肚菌。這些被譽為“菌中黃金”的珍品上市時每公斤高達300元,訂單紛至沓來。
“全年無閑田”的科學布局,終于讓基地扭虧為盈,曾經受質疑的土地向他捧出豐厚的回報。
逆境中的他更以知識武裝農業,雖過而立之年,仍重返咸寧職業技術學院課堂,將“一村多”計劃的智慧注入田野。物聯網監測系統如神經脈絡般延伸,水肥一體化設備精準滴灌,12項新技術推動標準化生產率飆升至92%。田間學校培育的400余名新農人中,13名技術骨干已成燎原星火,“培養一人、帶動一村”的愿景在智慧農耕中照進現實。
潤澤鄉梓
三產融合富了鄉親
從鋼架大棚到省級龍頭,吳理平用十年光陰將拾綠農業鍛造成產值超1200萬元的大產業。4個標準化基地星羅棋布,農產品加工線機聲隆隆,“拾綠”品牌蔬果香飄武漢、咸寧商超。
但這位“田秀才”始終銘記“先富帶后富”的初心:創新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聯農機制,與十余個基地結成產業聯盟;以中心戶長身份改造村道3.8公里,點亮12盞太陽能路燈;更創設“院落議事會”,20起矛盾糾紛在田間地頭化解。
如今,他站在嶄新的起點上,拾綠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藍圖正在幕阜山麓鋪展。這里將不再是單純的種植基地,而是三產融合的活力場域。
隨著石嶺村東堡港沿線景觀點打造,各地游客慕名而來,而吳理平的基地,成了“留住客”的關鍵。
大棚里羊肚菌與草莓交相輝映,觀光步道蜿蜒在火龍果長廊間。當都市家庭在采摘園里歡笑,當電商直播間推介“拾綠”品牌,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從毀菜抗疫的黨員擔當,到獨辟蹊徑的輪作破局;從“青春四子”的熱血創業,到一人獨守的絕地重生——這位“80后”用實踐證明:最深的根脈扎進鄉土,便能催生最蓬勃的力量。
責編:周萱
編審:向東寧
編輯:周萱
上一篇:
【創在咸寧】通城返鄉創業者劉海洋:打通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下一篇:
【創在咸寧】建起130個村級服務站!返鄉青年劉海洋打造"通城模式"物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