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葛利利 通訊員 徐鵬 楊艷
近年來,咸安區永安街道不斷創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完善多元化養老服務,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家門口的幸福晚年。
一日三問化解“夕陽焦慮”
“張爺爺,今天給您帶了降壓藥,陽臺的防滑墊明天就來安裝……”5月13日清晨,永安街道北正街社區網格員羅慧敲開獨居老人家門,開始了每天的“必修課”。
永安街道下轄14個社區(含3個村改居),60歲以上老人1.9萬人,其中獨居老人525人、空巢老人225人。為了解轄區老年人的真實需求,讓養老變“享”老,永安街道以黨建為引領,依托“桂鄉管家”“幸福合伙人”等隊伍,構建“街道—社區—網格”三級服務體系,創新“一日三問”工作法:問健康狀況、問生活需求、問安全隱患。14個社區的網格員每天通過“敲門+電話”雙線隨訪,累計建立2130份特殊老人動態檔案,讓養老服務從“群眾跑腿”變為“服務上門”。
不僅如此,街道還不斷完善“為老”志愿服務機制,發動各社區及黨員、居民志愿者開展了一系列“為老”志愿服務活動,“好鈴好鄰”、銀齡課堂、適老化改造、代購藥品、上門幫忙……今年以來,街道已為17戶困難家庭完成“如廁安全改造”“廚房適老化升級”等項目,為22名殘疾老人配送助行器、語音呼叫器等輔具26件,聯合轄區醫院開展“銀發義診”14場,提供測血糖、代取藥、幫代辦等服務1600余人次。200多位老人在銀齡課堂上學會了預約掛號、視頻通話,徹底告別“掃碼焦慮”。
老老相助匯集“銀發之情”
永安街道三元社區糧食小區黨支部書記王國文戴著紅袖章開啟了一天的“巡邏”:“王婆婆今天沒下樓,我得去看看是不是腿疼又犯了。”
王國文的舉動是永安街道“低齡助高齡”的一個縮影。為破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難題,永安街道發動70歲以下身體硬朗、熱心公益的“低齡老人”與80歲以上高齡老人結對,開展“敲門送餐”“陪同就醫”“聊天解悶”等互助服務,讓“小老人”成為“老老人”的“身邊守護者”。
永安街道車站路社區69歲的胡想生老人與82歲的余樂珍老人結成“姐妹對子”后,每周三都會陪她去菜市場挑新鮮蔬菜,周末一起看戲曲頻道:“我們都是獨居老人,互相搭把手,日子就有了盼頭。”
截至目前,永安街道已組建14支“銀齡互助隊”,結對幫扶400余人次。這種“以老助老、鄰里守望”的模式,不僅緩解了養老資源壓力,更重塑了“遠親不如近鄰”的社區溫情。
老年大學點亮“幸福人生”
“提腕、運筆,注意線條的虛實變化……”
5月14日,咸安區老年大學同心路社區教學點內,學員江濤在書法老師指導下寫下“老有所為”四個大字。退休后曾一度失落的他,如今每周都來學書法、練太極,還加入了社區的“銀發宣講團”:“在這里,我找回了退休前的充實感,朋友圈比上班時還熱鬧!”
近年來,永安街道創新實施“社區搭臺、居民參與、教學相長、攜手前行”的老年文化發展模式,聚焦老年人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依托社區老年大學、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陣地,開設瑜伽、聲樂、剪紙、模特走秀等特色課程,年均開展活動200余場。
老年學員們在學習中也展現了“銀發力量”:旗袍隊的《映山紅》登上演出舞臺,書法班的作品走進小區展覽,舞蹈隊的作品在短視頻平臺轉發點贊。這些“學員變演員、作品變展品”的經歷,讓老人們直呼“退休生活才是人生新起點”。
從“一日三問”的精準守護,到“低齡助老”的鄰里互助,再到老年大學的夢想綻放,永安街道的養老創新實踐,生動詮釋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基層探索。
“讓每位老人都能在家門口享受有尊嚴、有溫度的晚年,是我們不變的初心。”永安街道黨工委書記姜勇表示,將整合轄區商超、衛生服務站、養老機構等資源,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打造“吃不愁、病不憂、孤不獨、樂有伴”的幸福圖景。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咸安區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隊文明交通進校園
下一篇:
咸寧市“家·和”主題美術展開幕 近百幅作品繪就家庭文明新風尚
孟祥偉調研養老服務項目和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情況時強調堅持需求導向提高專業水平更好滿足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咸寧網訊咸寧...
在文旅融合上,以重大項目助推,打造具有咸寧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她還建議,武漢試點15分鐘養老服務圈建設,打造社區托養、醫養結合、家庭支持、生活服務等“一站式”綜合養老服務網格。
鼓勵運用智能護理設備如護理機器人等,減少人力資本投入。
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印發關于做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重點聯系城市有關工...
咸寧網訊?記者盛勇報道:近日,省財政廳向我市下達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資金的通知,...
讓老年人在家里也能享受到類似于養老機構這樣的專業服務。
8月3日上午,全市養老服務工作專題會議召開。市委書記孟祥偉主持會議并講話,他強調,要進一步深化認識、統一思想,牢記養老...
加大既有政策的落實力度,為養老服務體系健康發展提供優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