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人工智能、中央廚房……科技浪潮推動下,采編“黑科技”來勢兇猛,媒體轉型已是箭在弦上,媒體融合發展乃大勢所趨。
地方傳統媒體如何站上媒體轉型、融合發展的“風口”?傳統媒體轉型,路在何方?媒體融合發展,已取得哪些成功經驗,又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如何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中央廚房等“黑科技”和技術平臺,做好媒體融合這道大菜?
6日,2017年全國地市新媒體發展高峰論壇在咸寧舉行。來自全國100余家地市主流新媒體負責人、專家學者齊聚咸寧,共同探討媒體發展大勢,交流媒體融合發展經驗,共商新形勢下加快地市新媒體發展之策。
圖為高峰論壇會場。 咸寧日報記者 袁燦 攝
專家學者主題演講摘錄
媒體融合發展的中國路徑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肖珺
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媒體融合發展路徑不同的是,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特別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具有鮮明的新時代印記。
2013年11月,黨中央將“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列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之一。五年來,中央到地方各級傳統媒體用革新圖存的勇氣和信心探索媒體融合的中國路徑。
2017年初,中央將“移動媒體先行”、“建好‘中央廚房’”等,作為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方式方法。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等戰略部署。
從制度話語層面,新時代中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凸顯出媒體與政治的雙重維度。
雙重維度下的中國媒體融合體現出技術、資本、組織等多樣性的轉型路徑。這些轉型探索中,有些取得了成績,有些遇到了困難。雖然,目前尚未出現普遍性的成功經驗。不過,多元化的嘗試和創新,將為我們凝練中國特色的媒體融合發展路徑提供可能性。 (咸寧日報記者 姜明助)
再好的傳播渠道,也要有“看門人”
天涯社區副總編輯 韓立勇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人對未來的人工智能秉持一種非常樂觀的態度。而且,技術越進步,人對技術的需求和依賴感越強。
事實上,人工智能,已經開始挑戰傳統媒體從業者身份。目前多家機構都已啟動機器人寫作新聞,而這僅僅是人工智能在新聞領域應用的一個場景。
目前,很多媒體平臺,在內容獲取上,都采取了機器抓取的手段。抓取的越多,推薦的信息越個性化,越精準的符合受眾胃口。但任何時候,內容推送不能少了“總編輯”,再好的傳播渠道也要有“看門人”,即使在技術為王的時代,也不能完全讓算法(機器抓取)決定內容。
人工智能時代,平臺企業肩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在為用戶提供便利的同時,更要守住底線、把住紅線,呵護整個社會的創新價值。智能平臺的身上也應流淌“道德的血液”,不能為只為眼前的流量,而放棄了社會責任和長遠發展。
人工智能可謂來勢洶洶,傳統媒體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第一,必須加強對技術的理解和應用。第二,必須從人性上去理解平臺的用戶感受,要通過用戶體驗和反饋信息,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轉型。第三,必須用人工智能加體質優勢,贏得主動權,步入共贏的良性發展之路。(咸寧日報記者 姜明助)
采編“黑科技”之下,傳播變革路在何方?
北京拓爾思新聞出版事業部總經理 林松濤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帶來了媒體內容生產的變革。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驅動下,傳統媒體在決策、內容、傳播、服務等領域,發生著深刻變革,面臨全新挑戰。
以內容變革為例,融媒體生產的流程再造,是對全數據資產的利用和價值挖掘,內容生產的“快、全、深”,體現的是知識服務、可視化服務。由此,新聞生產催生新技術驅動,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用戶畫像、知識服務等,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和要求。
需求催生技術革命。在這種背景下,以內容資產為核心的融媒生產平臺——新一代媒體技術平臺應運而生。目前運行比較成功的6+1平臺。
以數據資源融合平臺建設為例,該平臺包含了媒體本地數據中心跨渠道資源集中存儲和應用的數據門戶,媒體存量數據和外部數據兼容。通過分級廚房聯立應用,靈活適配不同體制機制的媒體融合需求,同時支持新媒體快速生產與傳統媒體的縱深發展。
在選題策劃分析平臺上,將數據化思維轉化為業務智慧,形成了快速發現與深度分析相結合的數據分析應用,從輿情大數據到媒體大數據完美結合,被譽為“采編黑科技”。
新一代媒體技術平臺,還包含了傳播效果分析平臺、協調指揮調度平臺、用戶資產運營平臺等子系統。
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驅動,媒體融合、中央廚房、媒體大數據等平臺建設不可或缺,由此催生的融合生產傳播變革,正呈現出高精準、高時效、結構化等特點和趨勢,以不斷滿足數據化、個性化、智能化融媒體發展需求。 (咸寧日報記者 姜明助)
焦點一:如何迎接新媒體+人工智能時代
九江新聞網總編高立冬:現在是新媒體發展的“風口”,各種新媒體平臺亂花漸欲迷人眼,同時,新媒體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就算走在前沿,也很難跟上形勢的快速發展。我們需要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自己未來新媒體的發展道路,不能盲目跟風。
我個人以為,新媒體是觸角、網站是軀體,報紙是后盾。放棄網站已有的影響力,去建新媒體會得不償失,即使進入移動互聯時代,網站依然是我們的根本價值所在。
“互聯網+”對地市新聞網來說,就是網站+新媒體。新媒體的建設應該是補短揚長,而不是舍本逐末。
無論傳播技術和手段如何變化,內容生產的專業化、深度化和優質化仍然是平臺運營的核心與“中心點”。地方網站應該返璞歸真,致力于不斷提升網站的輿論影響力,找到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這才是我們的生存之道。
北京融城互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帆: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廣泛,每個媒體平臺都可以利用。自動抓取信息屬于目前應用最廣的新媒體人工智能。目前新媒體平臺推薦內容主要根據關鍵信息,提升匹配度。通過人工智能對信息的抓取,過濾,篩選,人員只需校對就可以完成完整信息,增加媒體平臺信息流。
北大方正專家徐峰:人工智能一般分為感知智能,認知智能和通用智能。我們需要跳出媒體的視角來觀察我們的機會。地市媒體擁有的是線下的資源,更關注與人的連接。只有不斷加深對用戶交互參數、興趣、觀念屬性等的了解,智能推介在數據精細化運營等方面才能發揮更大作用。
人工智能的發展是需求的擴展,用戶認可、技術能實現的,才是靠譜的需求。技術是一個逐漸發展成熟的過程,現階段我們用普通的手段也能創造新的發展樣式。新媒體的發展重在新的策劃,媒體人的思維要從編輯向產品經理轉換。
新媒體發展可以先做減法再做加法,先做透一點再逐漸覆蓋,進一步聚焦產品思維,明確做什么和怎么做。
開封日報報業集團副社長戴曉翔:要實現新媒體發展的彎道超車,必須掌握更高的技術,充分利用極客等互聯網人才資源,合理發展媒體領域的人工智能。
岳陽網總編輯黃海洋:我們發展地市新聞客戶端的目的,就是要做本地最大的資訊平臺,所以需要尋找新媒體人工智能應用成功的典例。但是目前地市媒體普遍存在人員有限,信息流較小的制約,需要擴大媒體信息流,提高地方新聞客戶端的用戶黏度。
包頭市網信辦主任蘇明喜:新媒體的發展面臨許多困惑,如何實現新媒體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發展,讓新媒體發展既講政治又接地氣是我們必須考慮和解決的問題。(咸寧日報記者 吳鈺)
焦點二:中央廚房建設,還有哪些坎
北京拓爾思新聞出版事業部總經理林松濤:真正的中央廚房應該是一個綜合體,這個完整的、綜合的融合體系,既不是單純的技術平臺,更不是簡單地把報、網、端、微的業務捏合到一起,而是由技術平臺、業務平臺、空間平臺組成的綜合支撐。這其中,最關鍵的是由一套全新的組織架構、業務流程和運行機制所構成的業務平臺。
河南省濮陽日報社副社長楊少軍:中央廚房是融媒體內容生產的神經中樞。作為升級版的編輯部改造模式,“中央廚房”標志著媒體編輯指揮系統的重大轉型。過去,同一媒體集團的報、網、微、端各自為政,現在媒體負責人則可以依靠這個“超級樞紐”,常態化地調控、指揮“媒體矩陣”。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工作人員在此協同作業,實現全媒體產品的采集、制作與發布。
包頭新聞網總編輯尚曉英:中央廚房不僅是一個空間平臺、業務平臺、技術平臺、資本運作平臺,同時還是一個內容創新平臺。中央廚房實現了政府部門的政策創新、媒體集團的體制創新和業務創新的有機結合。通過中央廚房推出數據新聞以及重大活動的融合報道,不斷地改變著主流媒體的形象,刷新著人們的閱讀感受。
內蒙古錫林郭勒日報社常務副總編馬瑞祥:中央廚房是一個造就全媒體創新人才的平臺。在“中央廚房”的“部門統籌、人才融通”模式下,不僅可以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記者、編輯、主持人、制作人等角色的自由切換,造就融媒體時代的“全能型記者”,而且可以通過媒體人的自由組合,成立創意團隊,生產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內容產品。
桂林生活網董事長費志剛:中央廚房能否更好地發揮作用,關鍵在人——“廚師”是否善于選料、調味、烹飪以及設計出令人愉悅的視覺造型,使“精神食糧”的色、香、味、形、器、料都臻于完美。這就要求中央廚房的“廚師長”具有融合思維,善于結合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長處,融合文、圖、音視頻、超級鏈接、可視化的動態數據和位置信息等內容。
浙江嘉興在線總編輯顏偉光:中央廚房技術平臺應該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媒體融合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技術平臺的融合,也就是現有各個小的業務閉環系統逐步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融合的技術平臺。這樣的現實情況,就需要有一個逐步打通、逐步串聯起來的過程。
常州網新媒體公司副總經理王耀誠:由于中央廚房技術平臺是一個全新的業務支撐平臺,要實現不同技術平臺的打通,因此報、網、端、微各業務系統的用戶,都需要逐步適應,同時在不斷使用中也要提出新的需求,使中央廚房技術平臺不斷完善。
江蘇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日報社副總編昌慧東:中央廚房技術平臺建設完畢后,更重要的是變革相應的組織結構、管理機制、運行模式,探索一條可以打通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壁壘的媒體融合之路。(咸寧日報記者 王恬 實習生 蔣敦文)
焦點三:海外新媒體運營如何開疆拓土
中國地市新聞網聯盟秘書長朱浩仁:“一帶一路”倡議下媒體如何抓住發展機遇,新媒體如何與時俱進“講好中國故事”,新媒體怎樣連通互補?首當其沖,要了解海外營銷的需求和形勢,在此基礎上建立長期戰略規劃。
地方黨媒要健康快速發展,在海外開疆拓土,必須與十九大報告中倡導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完美結合起來。
伴隨國家進一步開放與一帶一路的建設,如何在海外擁有話語權?外貿企業、旅游企業、地方文化如何走出去?這一系列問題值得每一個地方黨媒去思考、去挖掘、去行動、去開拓。
北京融城互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帆:首先要推動本土話題與形象的跨文化傳播,發揮地方黨媒海外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的優勢。
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上有明顯的地理空間局限,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恰恰具有突破空間的優勢,能通過移動互聯網到達手機端,也即是能直接進入用戶的掌上信息界面。尤其是對于對外傳播,這種傳播空間的無邊界特性意義重大。這些微媒體上的新聞、話題及其他相關信息,能直達對外傳播的特定群體、目標社區社團及海外社會。
在對外傳播中,鎖定目標人群與社區的傳播,還要解決跨文化中的認同,微博微信以及網站的傳播,仍需要解決在身份、鄉緣、商圈等方面構成的情感交集及價值認同。要通過微博微信等微媒體,把用戶連接起來,編織起一張跨國界、無邊界的傳播之網。
目前地方黨媒在內容生產上已有一定基礎的積累,需要依托原有平臺的豐厚內容體系和借助更大的國有平臺的傳播影響力,在更多平臺上實現傳播效果的提升,能打撈更多海外用戶群體。同時新增移動互聯網輿論場,對接海外用戶的需求,可產生更深層有效的互動,進一步推動本土話題及本土形象的跨文化傳播。
與此同時,新媒體拓寬了講好中國故事的渠道。通過新媒體傳播精彩的中國故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能否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對媒體的發展愈發重要。
九江新聞網總編高立冬: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經歷了種種“修正”之后,融媒體的發展迎來了重提“內容為王”的時代。
在媒介融合時代重提“內容為王”,意味著在理解媒體融合深刻政治意義的前提下,壯大主流輿論陣地,提升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意味著在全球化和社交媒體時代,以融媒體和融合報道打通“全媒體”、連接海內外,在國際傳播中爭奪話語權;意味著用海內外更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和呈現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咸寧日報記者 王凡)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國百名新媒體總編輯聚首咸寧共商新媒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