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大舞臺”躋身全省優秀文化品牌、“一五一十”工程叫響全國、締結國際友好城市7個……《政府工作報告》中呈現的一系列精彩文化章節,引發與會代表和委員的共鳴。
與經濟亮點相得益彰的,是我市不斷提升的文化軟實力。連日來,圍繞文化傳承、文化產業、文化品牌等問題,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挖掘特色,賡續活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六潭公園、青少年宮、嫦娥廣場等對外開放,博物館、竹博覽館、潛山古寺等相繼建成,香城泉都品牌越擦越亮。
一系列咸寧元素的“走紅”,引發大家對本土文化的傳承與挖掘的探討。以《嫦娥》實景劇為例,孫和平委員認為,《嫦娥》以桂花、嫦娥、月亮為元素,對咸寧的嫦娥文化,經過挖掘和整理,成功在傳承中提高了文化知名度。
《嫦娥》的火熱,為我市傳統村落的挖掘、保護和利用提供了樣本。王向陽委員表示,我市被省文物局列為全省唯一傳統村落試點地區,重點確定了50多處傳統村落,要進一步分三個層次進行保護。
崇陽提琴戲入選國家級名錄,通城縣瑤族拍打舞、通山縣楊芳豆豉釀制技藝等17個入選省級名錄;省級保護項目“趙李橋黑茶制作技藝”“通山木雕”“鎮氏風濕病療法及馬錢子秘方”正申報國家級“非遺”名錄……對此,梁斌斌委員表示,非遺是極具特色的文化資源,要加大對我市非遺的傳承性開發力度,在建立圖文聲像資料等搶救性開發的同時,要建立傳承基地和文化生態保護區進行整體性保護,且要通過振興傳統工藝、發展文化旅游進行“生產性傳承”。
代表、委員達成共識,實施城市文化提升工程,加快建設永安閣、馮京公園等“城市符號”,同時實施“鄉土文化百人工程”,發掘、保護和傳承咸寧農村特色文化。
厚植優勢,塑造品牌
如何厚植資源優勢,搭建文化大舞臺,打造地方文化精品?
胡春雷代表說,要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體系、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科學規范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體系、配套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評估體系等五個體系,積極創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馮曉光委員建議,政府部門要盡快形成共識,支持打造具有唯一性的“赤壁青磚茶”公共品牌,將“赤壁青磚茶”品牌上升省級公共品牌層面和發展戰略,進一步出臺對茶產業的扶持措施,在加大政策扶持機制上形成合力,壯大青磚茶產業的實力,使“赤壁青磚茶”實至名歸。
在全市眾多文化品牌中,溫泉休閑文化最為人矚目。我市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地熱水年總儲量達700萬噸,“一城十二泉”。
“從第一屆到第八屆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溫泉正牽動中國與世界更多熱切的目光。”杭鶯代表認為,“溫泉之鄉”要“香”起來,就必須以“大文化”的理念塑造溫泉文化。
杭鶯建議,將三國歷史文化,鄂南山水文化、桂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向陽湖名人文化,汀泗橋、黃袍山等紅色文化作為溫泉文化的豐富底蘊,將溫泉資源植入歷史元素和文化內核,捆綁式發展以溫泉文化為主導的旅游產業。
補齊短板,開發開放
“補齊短板,發展文化產業”,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大家一致認為,實施文化項目帶動工程,打造文化休閑、文化創意、影視娛樂等文化產業,建設一批富有特色和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基地。
在公共文化資源“短板”方面,張旺寶委員認為,不光要恢復古老的文化資源,也要建設一批經濟文化發展需要的現代文化資源。既要“高大上”,也要“接地氣”。他建議,通過采取“PPP”、“BOT”等社會和市場化運作模式,加大對文化工程的投入。
李雪梅代表認為,資源中的“文化”不是抽象概念,而應該是故事情節的展現。人們記住了故事內容或對故事情節感興趣,也就賦予了文化內涵。開發文化資源,關鍵要把故事講好,根據事實講述歷史故事,整理史料,形成文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圍繞實現文化與旅游聯姻目標,周志專代表說,加快提升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構建“一心兩軸五區四點”旅游格局,支持“五區四點”景區景點開發,培育旅游市場,推介“舌尖美食”,發展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積極爭創湖北旅游強縣。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與韓國太白市和義王市、匈牙利威萊士艾及哈茲市、法國奧貝維利耶市等國際友城經濟文化互動,加快建設中瑞咸寧示范項目、“法國之家”。
梁斌斌委員認為,我市對外交流和合作這一塊有很大空間,要以文化為起點帶動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促進文化傳播。職業教育要借此契機走出國外,湖北科技學院和中職學校的思路應該更開放一點,加強與國外高校的互動。(文/記者 王凡 圖/記者 張大樂)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