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區文化中心戶的故事
如何讓農民們遠離酒桌、牌桌,參與到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中來,讓農民也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近年來,咸安區采取的有效做法是:進一步強化文化中心戶建設,積極發揮其帶動作用,有力延伸農村公共文化觸角,由此盤活整個鄉村文化圈。
這些文化中心戶,被人們親切地稱作“鄉村文化圈大咖”,大咖們有些怎樣的故事?如何在鄉村文化建設中大顯身手——2016年12月29日,記者走近他們,傾聽他們的故事。
A 健康娛樂的引領人
提到咸安區桂花鎮劉家橋村,即刻映像在你腦海里的,一定是幅古樸而典雅的農家風俗畫卷:有古樹掩映的劉家廊橋,有一水穿村的白泉河,自然還有令人垂涎欲滴的各色土菜。
這當然沒錯。可如果是晴好的日子,你晚上8點之后再去劉家橋,還能看見另一幅畫卷:悠揚樂聲中,一群神采奕奕的村人們正舞步翩躚,而背景除了小橋流水人家,還有璨若星河的燈火。遠遠望去,整個畫卷渾然天成,如夢似幻。
畫卷中的領舞者,正是該村文化中心戶、廣場舞表演隊隊長唐慶紅。
今年46歲的唐慶紅身材纖瘦,為人熱情爽朗,她笑微微地介紹說,他們這支廣場舞表演隊組建于2012年,教學由區里和鎮里負責免費培訓,服裝等演出所需費用由村組出資。
“平時幾乎沒什么費用,只要從我家店里遷出一根電線,接上音響、照明,就夠了。”唐慶紅自家經營著一間農家樂,生意不錯,全家人都很支持她的“舞蹈事業”。
廣場舞表演隊成立之后,唐慶紅日常多出許多事情:要在電腦上跟著視頻學舞蹈,要動員更多的村民加入隊伍,有時還要調解姐妹們之間的小糾紛,等等。“個別過去沉迷于麻將的姐妹,也被我拽進了舞蹈隊,有的還成了舞蹈隊的主力。”唐慶紅玩笑說,自己還是“有些功勞的”。
“唐慶紅是咸安區比較典型的文化中心戶,”咸安區文體新局副局長熊盛量介紹,近年來,該區不斷創新載體,以建設文化中心戶的方式聚攏周邊村民,這些文化中心戶們帶領各自隊員,自發組建鑼鼓、腰鼓、廣場舞等隊伍,用自己的方式演繹表達自己的情緒,很受村民歡迎。
B 傳播知識的藏寶閣
“一個文化中心戶就是一座知識寶庫。”據悉,咸安區因地制宜籌建了不同類型的文化中心戶,包括旨在提高居民素質、與文化市場發展相結合的文化產業型,位于咸安城區懷德路上的“知新書社”店主程漢明,就是社區文化中心戶的代表。
成立于2003年的“知新書社”,主要從事二手書買賣。書社占地面積只有20多平方米,藏書卻達數萬冊,作為文化中心戶,與其他書店最大的區別在于,這里可以免費閱讀。
進門左手書架上立著一塊醒目的牌子,上面寫著:“咸寧本土文化、本土作者專著展售區”,擺放有咸安本土作者編撰或寫作的《江南才女錢六姐》、《嫦娥故里桂花香》、《吟詠嫦娥》、《夢里故鄉》、《百靈鳥》等書,涉及詩歌、小說等。
愛書如命、崇尚閱讀的程漢明說,舊書店最能展示本土文化的積淀,體現城市自然閱讀的文化氛圍,“一個舊書店,某種意義上說,它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是對城市文化的拾遺補闕。人們需要這塊精神陣地!”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主街上開店,程漢明不求回報地堅守這塊免費閱讀的文化陣地,足見其拳拳赤子心。
“我們希望將文化中心戶打造成為知識傳播的‘大學校’、信息交流的‘交換臺’、居民自娛自樂的‘俱樂部’。”咸安區文體新局局長李志強說,“通過文化中心戶,不但能有效傳播文化,提高知識水平,還能帶動越來越多的人離開牌桌、酒桌,參與到健康向上的文明生活中來,實現文化服務全覆蓋。”
C 鄉村文明的領頭雁
鑼鼓喧天、紅綢招展,腰鼓舞、廣場舞輪番上陣,相聲、小品等節目精彩紛呈,真叫人開心啦——說起不久前村里自編自演的文藝演出,桂花鎮石城村二組的夏婆婆仍然念念不忘,老人家還說,村人能在家門口看到這樣夠檔次的節目,得感謝雷夕金。
雷夕金是誰,在當地竟然有家喻戶曉的名頭?
他是該村的文化中心戶,也是咸安區第一支農民管弦樂隊的隊長。他的管弦樂隊大小鼓、長短號、薩克斯等一應俱全,不僅承包了村里紅白喜事的氛圍營造,還常常到嘉魚、崇陽、通山等周邊縣市演出,這就難怪他在當地有足夠大的知名度了。
難能可貴的是,但凡村組舉辦年節慶典或者公益活動,他都會聚攏人馬齊齊上陣,給群眾送上一組文化大禮包。不僅如此,平時如有鄉親的孩子要學樂器,他總是毫無二話地應承下來,悉心教學。
“能當上這個文化中心戶,我老婆度冬梅立了頭功。”雷夕金說,從很年輕的時候起,度冬梅就喜愛看書,前前后后買了很多本。也正因為這個,他家成為咸安區第一戶農家書屋。“后來,中南財大捐贈了很多圖書,我家就真的像個小型圖書館了,村里老老少少都喜歡來翻看翻看,有心人還會做筆記。”
……
據悉,為了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僅2016年,咸安區文體新局投入180萬元,對全區68個村、社區進行了實地指導與督辦,為每個村配送鑼鼓、音響等文化設備,給每戶文化中心戶配送了書柜、電腦等。全年新建文化中心戶66個,面積3680平方米;新增或恢復文藝團隊123個、人員5493人;文化志愿者86人。
劉家橋村一位老大爺說,自從有了文化中心戶,全村人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大家熱情參與,搶著展示自己的才華。“如今過年,真是大戲小戲輪番上演,熱鬧啊!”他高興地說,目前整個村子家庭和氣、鄰里和睦、社會和諧,文化中心戶功不可沒。
相關鏈接
“文化中心戶”是什么?
文化中心戶居住地都在交通便利的聚居點,中心戶本人也必須是村民們信任的熱心人。在文化中心戶家,村民們不但可以閱讀各類書籍、學習農業技術、開展文娛活動、進行體育鍛煉,一些擁有絕活的民間藝人還可通過文化中心戶平臺,來傳承民間技藝。
文化中心戶大多思想新、點子多、方法活,他們運用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普及新知識,推廣新經驗,播撒新風尚,給農村帶來了新變化:村民讀書看報的多了,喝酒賭博的少了;參與文體活動的多了,言行不文明的少了。 (記者李娉 特約記者 胡劍芳 通訊員 吳劍 葉璇)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通山農民赴港演出捧獎杯
下一篇:
咸寧市成立旗袍文化藝術協會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沈強、張敬報道:近日,由崇陽縣紀委、縣漢劇團組織的廉政宣傳教育“大篷車”走進該縣銅鐘鄉銅鐘村,開...
從大雪紛飛到夏日炎炎,從晨光熹微到夕陽西下,從一方舞臺到廣袤沃土……今年以來,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新廣局、市文聯等部門...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方強報道:近期,赤壁市財政局組織機關青年干部開展讀書會活動,引導青年干部勤學、善思、篤行,讓學習成...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郭芬芬報道: 8月28日,咸安區雙鶴橋社區昱園小區人聲鼎沸,一臺由市政府辦、市房地產管理局、溫泉街道辦...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張遠杰、朱秀麗報道:“竹板一打啪啪響、我們八人來登場、惠農政策好又多、就把扶貧講一講”。伴隨著節奏...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蔡祖峰、陳橋報道:近日,通城縣文體廣新局召開文化市場專項整治工作會議,組織全縣文體市場經營業主學習...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呂新林報道:近日,筆者采訪嘉魚縣作協獲悉,該縣官橋鎮鄉村教師程宏安出版詩集《忘憂草》。 據了解...
嘉魚文化底蘊濃厚,“二喬故里”聞名遐邇。其中,憑借悠久歷史和精湛技藝享譽各地的嘉魚木雕歷史悠久,成為嘉魚城市形象一道...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焦陽、徐世聰報道:激揚奮進的腰鼓、整齊劃一的舞蹈、高亢亮麗的山歌……近日,通山縣大路鄉吳田村吳氏宗...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葛琦、孫劍報道:“原來靖江王廟供奉的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東吳大將丁奉啊!”8月26日,外地游客在嘉魚縣...